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195919
医科大学生共情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联探究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余皖婉 汪凯 梁振
第1页

    参见附件(2612KB,3页)。

    余皖婉 汪凯 梁振 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系;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安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目的探讨医科大学生共情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为医科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出有益的探究。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对603名医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得分男生低于女生,父亲的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得分男生高于女生;父母的过分干涉及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惩罚严厉得分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父亲偏爱被试则是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得分市县学生高于乡镇学生,而父母的偏爱被试则是乡镇学生高于市县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想象力、共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男生低于女生;共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共情性关心市县学生低于乡镇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反应指数多个因子间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结论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共情能力的发展,消极的教养方式抑制共情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人际关系 教育 对比研究 学生 医科

    【分类号】B844.2;G78

    共情是指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他人的情感状态,并产生与他人相一致的情绪体验,它是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的重要中介。众多有关青少年共情的研究表明,高共情的人具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和更好的社会理解力[1],而有共情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2]。共情
------
     共情是指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他人的情感状态,并产生与他人相一致的情绪体验,它是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的重要中介。众多有关青少年共情的研究表明,高共情的人具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和更好的社会理解力,而有共情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共情能力对个体发展、道德养成、人际情感沟通、人际关系和谐、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遗传、性别、年龄、家庭、社会环境等都是影响共情能力的因素。共情是一种社会化情感,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子女迈向社会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性格形成、人格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深刻而长远的。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共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该研究以医学生为样本,分析和探讨了医学生共情特点,以及医学生共情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联,以期为医科大学生健康成长做出有益的探究。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12KB,3页)